沙尘阿克苏到特色林果产业阿克苏之间的转变
上世纪80年代,提起阿克苏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风沙。每年沙尘天气将近100天,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.7倍。沙漠离城区只有6公里,并且还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。
如今提起阿克苏,“冰糖心”苹果、香梨、“纸皮”核桃等特色林果产品耳熟能详。特色林果已成为阿克苏的新名片,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“摇钱树”“幸福果”。
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、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。历史上,这里沟壑纵横,沙砾密布,植被稀疏。上世纪80年代后期,阿克苏地委作出了建设柯柯牙绿化工程的重大决策。此后,一届接着一届干,各级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在亘古荒原播绿撒翠,推进荒漠化、盐渍化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书写了绿进沙退的传奇,传承了“柯柯牙精神”。
柯柯牙工程历时30多年,100余万人次参与,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2万余亩,栽植各类树木千万余株,在戈壁荒滩上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、东西宽约2公里、面积110万亩的“绿色长城”,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“全球环境500佳”之一,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“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”。
据辰颐物语小编了解,党的十八大以来,阿克苏地区继续推进水土保持、绿化造林、生态修复、综合治理四大工程建设。2015年起,围绕建设“生态治理先行区”“特色林果主产区”“美丽和谐示范区”,规划实施了阿克苏河、渭干河、空台里克3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,打造践行“两山理论”示范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。目前,阿克苏地区林地总面积达1383.98万亩,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4.1%增加到2017年的6.8%,沙尘天气由1986年的100多天减少至目前的20天左右,空气质量不断改善。
由于经济欠发达,阿克苏地区推进生态建设单靠财政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。为此,阿克苏地区按照“政府规划、市场运作、业主经营、社会参与”的运行机制和“谁投资、谁经营、谁受益”原则,广泛吸收各类投资主体参与,构建多渠道、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,解决了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。
同时,阿克苏坚持实施绿色发展、兴林富民战略。他们立足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名优特林果资源,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,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,把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作为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,稳步扩大特色林果业规模,促进了农林产业发展、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,走上了以林养林、林果畜结合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。
为提升特色林果品质,从2008年开始,阿克苏地区就分阶段实施“林果培训年”“林果质量管理年”“林果管理增效年”活动,抓点连线扩面推进示范园建设和“三品一标”认证果园创建。在此基础上,推进红枣、核桃、苹果、香梨等标准化生产、专业化管理,大力提升果品品质,狠抓品牌建设,提升品牌效应,努力把“瓜果之乡”的美誉变成品牌优势、发展优势、竞争优势。“阿克苏苹果”被中国市场指导委员会评为“中国市场放心消费产品”,荣获国家、自治区“最佳畅销产品奖”“中华名果”金奖,2015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品牌。
目前,阿克苏地区林果业总面积已达450万亩,总产量突破235万吨。其中,已创建绿色果品基地227万亩、有机基地5万亩、生态健康果园7000亩。2018年,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销售稳步推进,销售价格好于往年。
随着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产量的逐年增加,2018年,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定财政出资1亿元,重点对“十城百店”农产品仓储加工、农产品区域大品牌打造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给予补助,推动特色林果业产业化发展,实现农村稳定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、从保生态到惠民生,阿克苏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产业,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我也留言